笔趣阁

完美小说网>历史的回声的素材 > 第55章 不媚于灶唯敬于天(第1页)

第55章 不媚于灶唯敬于天(第1页)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在中华文明的思想长河中,孔子与卫国大夫王孙贾的这段对话,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的世俗之问,与“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的道德回应,看似简单的问答,实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激烈碰撞,深刻地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也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思考。从政治博弈到文化传承,从个人选择到社会展,这段对话所蕴含的智慧,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一、对话背后的时代背景与语境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风气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剧烈的变革期之一。周王室的权威如同夕阳西下,日渐式微,曾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秩序已然崩塌,取而代之的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大夫出”

,甚至“陪臣执国命”

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与霸权,战火纷飞,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时期共生大小战争四百八十多次,平均每年就有两次以上的战事。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城濮之战、邲之战等战役改变了中原格局;吴越之争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政治斗争变得愈残酷和复杂。以卫国为例,这个夹在齐、晋两大强国之间的诸侯国,国内局势同样波谲云诡。从卫庄公到卫出公,短短数十年间,宫廷政变频繁生,君位更迭如同走马灯。贵族之间为了争权夺利,拉帮结派,相互倾轧,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卫灵公时期,南子乱政,太子蒯聩欲杀南子不成,被迫流亡,引卫国长达数年的内乱。

社会风气也随之急剧恶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遭到严重冲击。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纷纷摒弃了西周以来所倡导的诚信、仁爱等美德,转而崇尚权谋之术。在卫国的朝堂上,官员们为了讨好君主、获取升迁机会,不惜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甚至不惜出卖人格和尊严。这种现象在当时并非个例,而是整个春秋时期社会风气堕落的缩影。郑国子产改革时,遭到守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地进行阻挠。

(二)“奥”

与“灶”

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中,“奥”

和“灶”

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奥”

位于室内的西南角,在古人的观念里,这是最为尊贵的位置,通常被视为神灵栖息之处,祭祀时也会将神灵供奉于此。正因如此,“奥”

逐渐成为了位高权重却远离实际事务的上层统治者或权贵的象征。他们如同高悬于天空的星辰,看似光芒万丈、遥不可及,掌控着国家的重大决策和资源分配,但却往往不直接参与具体的事务管理。周天子虽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权力已难以触及各诸侯国。

相比之下,“灶”

则显得更加贴近生活。它是人们日常烹饪食物的地方,虽然没有“奥”

那般尊贵的地位,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古代社会,食物是生存的根本,而“灶”

则是获取食物的关键所在。因此,“灶”

渐渐被赋予了掌握实际权力、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基层官员或实权人物的象征意义。他们就像生活中的烟火,虽然没有耀眼的光芒,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决定着资源的分配和利益的得失。地方官吏负责赋税征收、案件审理等具体事务,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这句话,正是对当时社会实用主义处世哲学的生动写照。它所传达的观点,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许多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与其费尽心思去讨好那些高高在上、难以接触的权贵,不如将精力放在巴结那些掌握实际权力、能给自己带来直接利益的人身上。这种思想的盛行,反映出人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和生存压力时,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无奈选择。齐国的田氏家族,通过广施恩惠、收买人心,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实际权力,最终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

二、孔子的回应:越世俗的道德坚守

(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的深刻内涵

孔子的回应“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短短数字,却蕴含着震古烁今的力量,彰显出他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坚定不移的道德追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天”

并非单纯指头顶上那片浩瀚的天空,而是一种越人类认知、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和永恒道德准则的存在。它代表着正义、公平、仁爱、诚信等一系列普世价值观念,是衡量人类行为的终极标准。这与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

所代表的宇宙理性秩序,以及基督教文化中上帝作为道德立法者的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意味着,一旦一个人违背了这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做出了不正义、不道德的行为,即便他通过讨好“奥”

或“灶”

等世俗权力,暂时获得了利益和庇护,也无法逃脱最终的惩罚。在孔子看来,道德和正义是宇宙间不可动摇的法则,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都是对“天”

的亵渎和冒犯,终将受到应有的制裁。这一观点与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目的证明手段正确”

的实用主义政治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观点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大多数人都在追逐眼前的利益,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时,孔子却坚守着内心的道德底线,坚信正义和道德的力量。他的这一思想,不仅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指引,也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标杆。正如康德所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孔子的“天”

同样是人类内心道德准则的崇高象征。

(二)孔子道德观的核心与价值取向

孔子的道德观以“仁”

为核心,“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